来源:金融时报
新型浮动费率基金产品陆续发行之际,银行理财子公司也开始“试水”浮动管理费率的理财产品。
近日,招银理财在官方微信发布的产品营销信息显示,该公司于7月8日开售一款名为“招智睿远平衡(安盈优选)68期”的浮动管理费率理财产品。
图片来源:招银理财公众号
根据公开资料,该产品是一款含权类理财产品,其中权益类资产计划配置比例为0%至40%,风险等级为R3(中风险),封闭期为三年。
该产品的最大亮点则在于,创新分档费率模式——设置每年0.25%的固定管理费率,低于同系列产品0.4%至0.6%的常规管理费率。在此基础上,实行管理费率分档计提,与产品业绩挂钩,与客户利益绑定。
一直以来,无论产品盈亏表现如何投资者都要付管理费的情况,颇受投资者诟病。
“和浮动费率的基金一样,浮动费率的理财产品强化了管理人与投资者‘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为理财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可以看到,在市场表现不佳时,浮动管理费率模式能够减轻投资者固定费率负担;而在产品业绩优异时,管理人则能获取更高报酬,这种利益的绑定有助于激励理财公司做好投资。
招银理财相关人士表示,推出管理费分档计提产品,一方面经过了对市场点位、产品策略、投资经理风格理念、历史业绩等多方面评估,希望通过费率机制创新绑定管理人与投资者的利益,向投资者传达信心;另一方面,随着新经济、新消费等渐成趋势,以及中长期资金入市等推动,今年以来权益市场风险偏好明显提升。
记者在招商银行App上看到,上述产品开售首日即宣告售罄。
目前,浮动管理费率理财产品数量较少。多数专家认为,浮动管理费率机制尤其适合波动较大、收益空间广阔的含权类理财产品。未来类似的产品可能会增多。
“这一产品的试水,标志着理财公司开始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变,估计未来会有更多的理财公司推出各种浮动费率的理财产品。”银行业分析师张鹏博预计。
专家普遍认为,对理财行业来说,浮动管理费率模式是深化净值化转型的重要探索,有助于激励理财公司从简单追求扩大规模转向提高收益,并且宏观上使得理财公司增加对权益类资产的投资,这也符合引导更多长期资金进入权益市场的大趋势。
从“固定费率为主”到“浮动费率破冰”,看似简单的费率模式调整,实则蕴含着行业生态重塑的深层逻辑。
值得一提的是,在基金领域,“浮动费率”已不是新鲜事。此前,中国证监会印发了《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作为本轮改革的重要探索,首批26只创新浮动管理费率基金产品已经于5月27日起陆续启动募集,截至6月末,总募集规模超226亿元,募集情况显著优于同期主动权益基金。第二批11只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创新浮动费率基金产品已于7月4日加入申报。
无论是基金产品还是银行理财产品,从行业发展视角来看,浮动管理费率的推出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该模式有助于优化投资者的体验,让投资者能够清晰看到基金公司或者理财公司收取的管理费与业绩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理性地选择投资产品。”娄飞鹏表示。
当然,浮动管理费率在理财公司的推广也面临一定挑战。
“这对银行理财子公司提出更高层次的能力要求。”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分析认为,首先,银行理财子公司应具备强大的投研能力,尤其是权益投资能力,这是获取超额收益、支撑浮动费率的根本基础,需建立专业的股票、衍生品研究团队和科学的投资决策体系;其次,需具备更精细化的风险管理能力,既要避免为追求高费率而过度承担风险,又要在市场波动中有效控制回撤;最后,需科学设定业绩比较基准、浮动费率计提门槛、计提比例及封顶机制等核心条款,确保激励相容且公平合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