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潇枭 北京报道 自今年5月以来,多地围绕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开展政策宣讲会或者项目筹备会。近期,部分地方更是进一步梳理出入库项目清单,明确了申报基金的金额。
从地方透露信息来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资金规模为5000亿元,重点投向新兴产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具体包括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消费领域、绿色低碳、农业农村、交通物流、城市基础设施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参与其中。
不仅地方在积极准备,中央政府层面也在释放信号,将加大稳投资的力度。8月18日,国务院第九次全体会议表示,要加力扩大有效投资,发挥重大工程引领带动作用,适应需求变化更多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积极促进民间投资。8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报批加快设立投放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财达证券常务副总经理胡恒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定位为“准财政”工具,由发改部门筛选项目清单,政策性银行发行金融债融资提供项目资本金,财政部提供贴息支持。区别于2022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本次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使用范围更加广泛,有交通物流、消费领域基础设施,但更加侧重于提振消费和新兴产业领域。
多地完成项目储备
8月19日,湖北咸宁市召开2025年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项目储备申报工作专题研究会。会议指出,重点从市“十五五”规划储备项目库中精准匹配,筛选出持续巩固基础、破解发展堵点难点问题的项目。从现有重点工业企业项目中精准匹配,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筛选出与工业领域“拨改投”工作相结合的企业智改数转、产能扩规项目。从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新招引、新开工项目中精准匹配,筛选出具有高技术含量、事关长远发展的项目。
8月13日,广东省梅州市高新区举行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政策宣讲会。会议指出,要精准对接国家战略,认真研究国家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支持重点和申报要求,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基础设施短板以及企业发展需求,精心谋划包装一批科技含量高、社会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优质项目。
7月底,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发展改革和科技局组织召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项目谋划推进会。会议指出,全县共储备11个项目,总投资133.69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需求21.86亿元。从领域看,交通和物流、城市更新、绿色低碳转型等领域储备项目较多。与国开行、农发行初步对接,已筛选4个项目,资金需求1.49亿元。
7月25日,山西省发展改革委召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项目谋划推进会。会上,国开行山西分行、农发行山西分行、进出口银行山西分行三家政策性银行相关负责人分别介绍了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相关开展情况,山西省11市发展改革委和省国资委介绍了项目谋划储备情况,并就项目谋划、储备、申报等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
南京浦口区发改委积极推进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项目储备,截至7月15日,新增国有平台入库储备项目12个,总投资达42亿元,申报基金金额3.9亿元,为项目建设储备了充足“弹药”。浦口区发改委紧扣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重点支持的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八大领域,结合各园区平台功能定位,挖掘推出IC集成电路研创园、浦口原子极产业园、水墨大埝景区提档升级等一批优质项目。与此同时,浦口区发改委还积极梳理民营企业项目资源,推动18个民营企业项目成功入库,总投资149.6亿元,申报基金约15亿元。
4月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指出,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5月以来,河南、四川、浙江、江苏、湖南、广东、山东、北京等多地陆续召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宣讲会或者项目储备会,旨在摸排盘点项目资源,做好与政策性银行的对接工作,以期更好地利用该部分资金。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对解决项目建设资本金不足、降低项目融资门槛、扩大有效投资、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均有积极意义,是2025年下半年稳投资、促创新的重要举措。
从上述地方信息来看,地方围绕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储备的项目,既有国企,也有民企;投向领域既有交通物流、城市更新等基础设施项目,还包括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产业项目。
侧重支持新兴产业
近些年,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通过推出政策性金融工具来稳投资并不少见。
2022年6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推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到2022年10月末,便通过国家开发银行成立的国开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的农发基础设施基金、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的进银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公司,累计投放了7400亿元。该项政策工具用于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有利于满足重大项目资本金到位要求,撬动更多资金参与,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该政策性金融工具重点投向三类项目,分别是五大基础设施重点领域(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科技物流、地下管廊、高标准农田、国家安全基础设施)、重大科技创新、其他可由专项债投资的项目。项目筛选上,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中央和地方相关部门,梳理形成备选项目清单,并推荐给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决策、独立评审,开展项目对接投资。
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所研究员吴亚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是“准财政”工具,由政府确定资金投向领域,要按市场化方式进行运作。如同2022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其运作模式是类似的,主要通过股东贷款、股权投资等方式给项目注资,坚持财务投资人的定位。由于涉及后续还款的问题,因此要求项目本身有一定经营性收益。
胡恒松表示,预计这次新型工具的落实,除了与政策性信贷配合外,可能会更加注重与专项债的配合,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注重前端补资本金,专项债主攻项目后端建设。
从6、7月份投资数据来看,稳投资确实需要加力。受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外需存在不确定性、投资收益下降等多因素影响,1-6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1-7月份投资增速进一步回落至1.6%,投资面临不小的下行压力。
吴亚平表示,从6、7月份投资运行情况来看,确实有必要加快推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通过该“准财政”工具,推动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扩大有效益的投资。通过加大逆周期调节,尤其是加大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等领域投资,有助于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从长期供给侧看还有助于优化供给结构。
尽管外界期待“准财政”工具加力,但是市场上仍然存在一定担忧。比如,政策性银行更擅长基建投资,而新兴行业的投资需要更专业的判断。另外,“准财政”工具如何提高资金效益,同时避免增加地方隐性债务压力,也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胡恒松表示,政策初衷是通过率先投资重点行业,带动民间资本跟进,要更好地发挥这项工具的作用,资金投向要以“收益”为核心,无论投向何领域,以收支平衡为首要标准,尽量规避公益性强、回报低的项目。另外,要通过市场化运作分散风险,降低政府隐性负债压力;以政策性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放大资金效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