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于2025年8月14日正式公告,江苏创健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健医疗”)股票自即日起终止挂牌。此举标志着这家重组胶原蛋白领域的新锐企业,在登陆新三板仅9个月后主动退出资本市场舞台,引发行业对医疗企业资本化路径的重新审视。
闪电退市:从挂牌到离场的271天
创健医疗的资本化进程犹如一场加速赛跑:2024年初,公司启动上市辅导并签约中信证券,同年11月11日正式登陆新三板,成为继巨子生物、锦波生物后第三家挂牌的重组胶原蛋白企业。然而挂牌不足一年,公司于2025年8月5日突然提交终止挂牌申请,全国股转公司火速受理并于9日内完成摘牌程序。这种“速挂速撤”的操作在近年新三板医疗企业中颇为罕见。业内分析指出,该决策可能源于企业战略重心调整——在胶原蛋白技术突破期,私有化运作可规避公众公司的信披压力和合规成本。
耐人寻味的是,创健医疗在退市前夕密集释放技术利好。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8月12日(即摘牌前两日)公司连获两项核心专利授权:“重组IV型胶原蛋白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和“具有美白功效的重组VII型胶原蛋白”。前者被证实可抑制黑色素合成实现美白,后者兼具抗衰抗皱功效,直指医美市场痛点。同时,公司宣布与全球化妆品代工龙头科丝美诗(中国)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发重组三文鱼PDRN原料,试图开辟再生医美新赛道。技术高歌猛进与资本急流勇退形成的强烈反差,折射出生物科技企业在研发投入周期与二级市场盈利要求间的深刻矛盾。
新三板之困:医疗企业的共同考题
创健医疗的退场,恰逢新三板医疗企业“退市潮”涌动的敏感期。2025年6月,深耕医美16年的珠海雅莎生物主动终止挂牌,其财报揭示行业共性困局——虽实现年营收1.26亿元,净利润却同比暴跌26.31%至1300万元;更早前,山东林森生物、广东幸美等企业因业绩恶化或资不抵债相继退市。多位投行人士指出,新三板对创新医疗企业的“鸡肋效应”日益凸显:年均300-500万元的合规成本吞噬本就微薄的利润,而流动性枯竭使融资功能几近瘫痪,企业估值长期遭受压制。正如某退市企业高管坦言:“当合规成本占比超净利润20%,而定增募资却屡屡流产,坚守新三板便失去意义。”
尽管离开公开市场,创健医疗的技术变现步伐反而提速。除前述专利布局外,其与科丝美诗的合作暗示着ToB原料赛道可能成为新增长极——后者作为全球Top3化妆品代工厂,年采购原料金额超百亿元。无独有偶,同业企业瑞吉明生物近期联合优时颜母公司开发“抗老化PDRN复合物”,福瑞达扩建年产200kg胶原蛋白生产线,行业正从终端产品厮杀转向上游技术卡位。分析机构认为,创健医疗退市后或寻求两种路径:一是借技术突破吸引战投,以非公公司身份与产业资本深度绑定;二是效仿大众口腔(新三板退市七年后转战港交所),待商业化成熟后冲击更高阶资本市场。
尾声:退市非终点,技术定生死
创健医疗的退市公告中,“集中资源提升产品创新力”的表述揭示其核心战略转向。在重组胶原蛋白领域,锦波生物的III型胶原冻干敷料、巨子生物的类人胶原蛋白均已实现十亿级营收,后来者唯有依靠革命性技术破局。全国股转系统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新三板生物医疗企业终止挂牌同比激增40%,这场席卷行业的资本撤退潮,终将倒逼企业回归生存本质——脱离财报魔术的庇护后,实验室里的分子能否转化为市场的支票,才是真正的生死判官
注:本文结合AI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