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在“SPAC之王”Chamath Palihapitiya支持下上市的Opendoor Technologies Inc.(OPEN.US),曾是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泡沫的典型代表。如今,在散户推动的暴涨行情(本周二有所降温)之后,这家科技驱动的房产交易平台正被视作新一波Meme股狂潮的标志。
需要明确的是,房地产市场并未出现显著利好Opendoor核心业务(即“即时买房”iBuying模式)的变化。当前抵押贷款利率和房价仍处高位,在持续的可负担性挑战下,买卖双方都陷入观望。
就在不久前,该公司股价还长期低于1美元,面临退市风险。
然而自6月25日触及51美分的2025年低点以来,尽管房市低迷,社交媒体聚集的散户力量仍推动其股价飙升超460%。周二盘中该股一度上涨24%,最终收报2.88美元,较前日下跌逾10%。
市场观察人士对这波突然的热潮感到意外,其诸多特征与2021年游戏驿站(GME.US)和AMC(AMC.US)的暴涨如出一辙。多伦多对冲基金EMJ Capital创始人Eric Jackson本月早些时候开始在网络上唱多该股,成为本轮行情的导火索之一。
商业模式解析
截至3月底,Opendoor持有逾7000套住宅,库存价值约24亿美元。去年末其业务覆盖50个市场,包括凤凰城、亚特兰大等阳光地带热点区域。
该公司2014年创立时,瞄准了美国房产市场的核心痛点:多数购房者需出售现有房产才能置换新房,形成连环交易困局。其解决方案是通过算法快速现金报价,帮助卖家解除交易链束缚。经简单修缮后,公司会将房屋挂牌出售,通过向卖家收取服务费及赚取买卖价差获利。
2020年疫情期间,低利率和房价飙升推动其股价在2021年2月创下35.88美元的历史收盘高点。这波红利吸引了Zillow(Z.US)、Redfin等老牌玩家纷纷效仿,同行Offerpad Solutions Inc.(OPAD.US)也通过SPAC合并上市。
但行业风险很快显现。2021年底Zillow因误判房价增速导致高价收购房源被迫止损,最终关停iBuying业务。这一惨痛教训预示了整个科技炒房领域的困境。
随着2022年美联储加息,房价下跌迫使iBuyers亏本清仓。据当时的报道称,Opendoor在8月42%的交易出现亏损。此后该公司采取更保守的报价策略,导致收购量和收入锐减——今年一季度仅购入约3600套房屋,较2021年三季度峰值1.5万套大幅下降。
近期交易动态
伴随标普500指数创新高,近期Meme股再度活跃。柯尔百货(KSS.US)周二在散户推动下股价翻倍,QuantumScape(QS.US)过去一个月涨超200%,Bit Mining Ltd.(BTCM.US)同期上涨82%。
Opendoor也受益于此轮热潮,伴随成交量暴增股价飙升。周二成交约10亿股,达三个月均量的780%以上,远超英伟达(NVDA.US)当日1.84亿股的成交量。
历史经验显示,游戏驿站等Meme股曾在散户狂热期通过“场内股票发行计划”(ATM)融资。监管文件显示Opendoor可通过ATM发行至多2亿美元股票。该公司代表未回应置评请求。
对于后市走向,部分观察人士质疑交易者是否真正了解该公司,抑或是受“错失恐惧症”(FOMO)驱使。富兰克林邓普顿投资解决方案副首席投资官Max Gokhm指出:“Meme股投资更像是跟随社交媒体意见领袖的群体行为,本质上如同购买过山车彩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