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北京市深化改革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对外发布。《行动方案》提出,力争到2030年,北京市场总消费额年均增长5%左右,打造2至3个千亿级文商旅体融合消费新地标,在全球消费市场的辐射带动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和创新引领能力进一步提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新突破。
全文|北京市深化改革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从推动居民增收减负、优化服务消费体验、增强商品消费动能、延伸消费链条、打造多元融合空间、持续优化消费环境等方面共提出24项任务,坚持市场和政府协同发力、供给与需求两端促进、企业与场景共同支撑、国际和国内资源联动,强化改革畅通消费循环,着力统筹消费资源。
为推动居民增收减负,《行动方案》提出,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以高质量充分就业推动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科学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同时,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支持证券交易所、证券期货基金经营机构丰富交易产品类型,鼓励上市公司合理提高分红率,推动资产管理机构丰富投资产品供给,拓宽居民财富管理渠道。此外,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民依靠生态优势“富起来”。
顺应消费升级趋势,《行动方案》提出丰富银发经济新业态、扩大家政服务新供给、培育美丽健康消费新引擎、树立数字消费新标杆、拓展绿色消费新范式、引领国潮消费新风尚、构建首发时尚新矩阵等措施,进一步优化升级消费供给。
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为例,近年来,为方便群众看病就医、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效率,北京积极支持“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截至2025年6月,全市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达307家,其中互联网医院102家。2025年上半年,全市互联网诊疗量111.59万人次,同比增长44.98%。下一步,将持续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深化医疗大数据应用,鼓励开发智能健康产品,培育健康体检、咨询、管理等新型服务业态。
《行动方案》还突出改革创新,聚焦消费领域裉节难点,着力推动降低安全管理成本、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完善区域配套商业设施等相关工作,提出“持续提高滨水空间开放共享和运营管理水平”“推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区域闲置低效场馆、老旧厂房改造”“鼓励前店后仓等模式创新”等系列改革措施,激发市场活力。
以提高滨水空间开放共享和运营管理水平为例,近年来,北京持续扩大河湖空间开放共享,已完成南旱河、通惠渠等10项河湖提升工程,新增慢行系统70公里,潮白河顺义段正式通航,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今年,本市将实现温榆河公园二期、宋庄蓄滞洪区二期等工程对外开放,打造“两园一河”、北运河等一批水岸公共空间,加快实施“点靓凉水河”二期等一批滨水空间提升工程,为市民提供更多亲水休闲好去处。
《行动方案》与十余项国家政策文件形成有效衔接的同时,结合北京实际,提出针对性落实举措。例如,焕新商业消费空间、推动闲置公共资源商业化运营;突出“双枢纽”建设,发挥机场对要素资源的汇集作用,打造国际消费桥头堡。
2022年至2024年,北京累计新开大型商业设施面积超450万平方米。2025年上半年,全市新开大型商业设施面积约75万平方米,昌平区超极合生汇西区、海淀区中关村ART PARK大融城、西城区中海大吉巷等相继开业。下一步,北京将坚持消费空间更新提升与新增培育并重,多维度、差异化、特色化引导商业空间升级,高质量推进北京多元融合消费空间建设。
《行动方案》突出惠企利民,提出“支持缴存人在提取公积金支付购房首付款的同时申请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研究制定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带押过户政策,并开展相关业务”,便利居民降低大宗消费门槛,减轻资金压力。
根据《行动方案》,北京还将推进一体化综合监管,严格落实扫码检查,完善轻微违法免罚和初次违法慎罚制度,探索更多消费场景“一件事、一次办”,落实巡演项目首演地内容审核负责制,便利企业高效办事,缩短项目审批周期,释放商业创新活力。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