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至今,创新药已成为港股涨幅最大的板块,超过30家创新药企的股价实现了翻倍,又一“造富机器”出现了。其中,三生制药翻了近3倍,市值突破500亿港元。信达生物市值突破千亿,从年初的580亿港元涨至1333亿港元。据统计,年初至今已有18家创新药企递表港交所。6月仅前半月就有7家,刷新了历史纪录。
这一涨势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创新药行业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能在港股市场掀起如此波澜?
创新药BD交易火爆
综合市场来看,创新药之所以连续走强,很大程度上源自年内国产创新药BD(商务拓展)交易的强势。BD交易是指药企通过合作授权、技术转让、资产并购等方式,整合研发、生产、市场等环节资源,实现创新药价值拓展的商业行为。当下,国产创新药的BD交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火爆态势。数据显示,2024年国产创新药BD交易总金额和首付款分别为523亿美元和41亿美元,双双刷新历史纪录。进入2025年,大额BD交易依旧频繁。仅5月,就至少有6家国内创新药企对外官宣了BD交易订单。截至5月27日,今年内国产创新药BD总金额已高达455亿美元,首付款达22亿美元,全年交易金额极有可能再创新高。
这一系列大额交易的达成,反映出越来越多的海外药企愿意为国产创新药的研发管线买单。从另一个角度看,对于国内创新药企而言,BD交易不仅能带来巨额资金,缓解研发资金压力,还能借助海外药企的资源与渠道,加速创新药的全球化进程。
从行业发展阶段来看,中国创新药行业已迈入爆发式增长的黄金周期。从2015年药审改革以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CDE)通过一系列举措,大幅缩短了创新药上市周期。2024年,1类新药IND受理量同比增长31.7%,40款创新药获批上市,创历史新高。政策层面,创新药首次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医保丙类目录(覆盖高值创新药)即将落地,通过“医保+商保”分层支付有望解决支付瓶颈,缩短研发回报周期。在这样的政策、技术、资本与国际化四重动力叠加之下,行业进入至少3年的上行通道。
创新药出海,大势所趋
对于国内创新药企而言,BD交易带来的不仅是巨额资金和资源支持,更是打开国际市场的金钥匙。在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海外授权)交易已有41起,总金额达369.29亿美元,仅3个月就接近2023年全年水平。从产品角度来看,众多创新药企的产品在海外临床试验中取得积极成果。例如,百济神州的多款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临床试验,并在多个癌种的治疗上展现出良好疗效,其产品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
不仅如此,中国创新药企在国际合作方面也不断深入。三生制药与辉瑞就PD-1/VEGF双抗SSGJ-707在全球(不包括中国内地)的开发、生产、商业化权利达成合作,首付款潜在总金额超60亿美元。恒瑞医药将三款GLP-1类创新药除大中华区以外的独家权利有偿许可给美国Hercules,潜在总价值超过60亿美元。这些合作案例表明,中国创新药在全球创新药产业链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不再仅仅是模仿者,而是逐渐成为创新的引领者。
竞争格局与未来挑战
随着创新药行业的火热发展,行业竞争格局也日益激烈。《2024胡润中国医疗新势力企业》中,位列榜单第二的艾博生物以mRNA技术突破海外专利壁垒,科望医药加速肿瘤免疫治疗国际化布局,赛赋医药通过CGT研发服务助力超4000项创新药项目;《2024胡润中国500强》里,恒瑞医药位列23名,出海交易创纪录,百济神州凭借泽布替尼全球化销售实现业绩高增。
在国内市场,创新药赛道呈现“千帆竞发”的态势,传统药企与新兴Biotech公司正上演着一场研发实力的博弈。以恒瑞医药、中国生物制药为代表的传统药企,凭借深厚的资金储备与成熟的生产体系,通过自主研发与外部合作双轮驱动,加速创新药管线布局。恒瑞医药2024年研发投入达65.83亿元,持续推进多个1类新药临床试验。而像信达生物、君实生物等Biotech企业,则凭借灵活的机制与创新基因,聚焦前沿技术领域,在肿瘤免疫、细胞治疗等细分赛道抢占先机。在热门靶点如PD-1、GLP-1等领域,竞争尤为激烈,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内卷”现象。
放眼国际市场,中国创新药面临着来自欧美传统制药强国的严峻挑战。跨国药企如罗氏、辉瑞、默沙东等,依托百年研发积淀,在基础研究、临床转化、药物发现等环节形成深厚技术壁垒。以罗氏为例,2024年研发金额超148.52亿美元,其凭借在肿瘤领域的长期深耕,构建起覆盖多个靶点的产品矩阵,且单个药物年销售额常突破百亿美元。此外,这些国际药企还拥有全球化的销售网络与强大的品牌影响力,辉瑞通过并购与战略合作,产品覆盖全球超150个国家和地区,成熟的商业化体系使其新药上市后能迅速占领市场。
港股创新药的暴涨,本质是资本对中国创新药行业的重估。当前BD交易的爆发与出海进程的提速,正推动行业突破传统研发逻辑:政策端药审改革与医保分层支付体系的落地,打破了创新药商业化的周期瓶颈;技术端1类新药IND受理量年增长的背后,是前沿领域研发能力的显著提升。
唯有在前沿赛道形成技术壁垒,并构建覆盖全球市场的商业化体系,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真正建立话语权。
本文由胡润百富综合整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