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团(HKEX: 1810)今日发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总收入达到1113亿元,同比增长47.4%;净利润为109亿元,而上年同期净利润为42亿元。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经调整净利润为107亿元,而上年同期经调整净利润为65亿元。
财报发布后,小米集团合伙人兼总裁卢伟冰,副总裁、CFO兼天星数科CEO林世伟等高管出席了随后举行的财报电话会议,解读财报要点,并回答了数位分析师的提问。
以下即为本次电话会议分析师问答环节实录: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Andy Meng:首先,恭喜小米取得历史上最好的第一季度的业绩。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有关小米的IoT业务。在第一季度,我们看到整个IoT业务板块还是取得了非常快速的增长,业务增长速度也是远超行业的平均增速的。小米的战绩不仅我们投资人关注到了,其实行业内的竞争对手也关注到了。根据近期的调研显示,部分友商已经开始针对小米推出竞品,可能接下来整个AIoT行业的竞争态势会加剧。我的问题是,面对这种情况,小米下一步会采取怎样的策略应对?小米在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的策略、打法是否会有所不同?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小米的汽车业务。小米YU7在正式发布之后,有部分投资人和我们反馈,他们担心小米YU7卖的好的同时会影响小米SU7的销量,甚至可能会由于销量的压力,导致小米SU7降价促销。对于这样的观点,能否请卢总(卢伟冰)和我们谈一谈您的看法?另外,小米会采取怎样的策略来保证小米YU7和小米SU7都卖得好?
卢伟冰:坦率来讲,有些友商针对我们推出了竞品等等,我个人其实没有感受到。小米目前还保持着最高速增长,我们还有很多产品目前都处在“缺货”状态。随着空调旺季的到来,我们发现自身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产能上。所以其实我们并没有太感受到所谓“对手降价”对我们带来的影响。
但是,如果说今天的小米已经引起了竞争对手对我们的关注,我个人认为这对整个产业来说是件好事。我之前也曾多次提到,“家电行业有点过于成熟、过于固化、变化太慢了”,我们也观察到特别多对消费者不友好的市场行为,例如有的友商会把同一个产品换成不同的型号,在不同的渠道里卖不同的价钱。这种行为对小米来说,我们是坚决反对的。我们认为,用户无论从哪个渠道购买产品,他们都应该有同样的知情权和价格权。我的另外一个感受就是整个产业的创新特别慢。从用户体验、用户界面的角度来看,很多产品都不那么友好,自动化的程度很低。如果说小米的出现能够引起竞争对手的进步,我认为这本身就是好事。
在这些产业里,我希望小米能够成为整个行业的价值创造者和产业进步的推动者,这是一件好事。但对小米本身来说,这其实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另外,我也不认为小米今天在大家电业务上的能力已经达到了让我们满意的程度。其实我们的IoT业务纳入集团战略业务也就是从2023年开始的,到现在也才干了一年半多,不到两年的时间。
因此,从小米的内部来看,我们还有很多的进步空间。今天我还在想:我们的第一家大家电工厂要尽快开出来;我们的冰箱、洗衣机的工厂什么时候开始建?我们的核心器件还没有完全实现自研……我们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去做。因此,对于现在大家看到的小米大家电高速增长,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开始。
海外业务方面。我认为小米在海外的业务和国内在打法上其实没有太本质的区别,只是我们在国内的新零售可能更加成熟一点,海外的新零售刚刚开始做, 电商的比例没有那么高。但是从打法上来讲,我觉得没有太大的区别。可能国内国外的竞争环境会有差异,比如在东南亚市场,我们发现80%的家电品牌是日本品牌,而不是中国品牌。也就是说,我们的竞争对手会发生一些变化,但对于用户需求来说,我认为不会有本质变化;更多的变化还是消费力的水平所导致的用户对产品需求的差异,而不是用户本身需求的差异。
你问题里还提到了小米YU7上市后会对小米SU7带来怎样的影响。首先,我完全没有担心过小米SU7的销量会受到影响,或者说小米SU7需要去降价促销。因为目前的状况是,我们的产能严重不够,现在的交付周期还非常长。另外,小米YU7和小米SU7是同平台的,都采用了小米摩德纳(Modena)架构。同平台最大的好处就是产能的复用性和核心器件的复用性非常高。
随着两款车的交付,未来在市场上两者会形成怎样的比例,坦率来说我们也不清楚,能够参考的数据可能就只有特斯拉的Model 3和Model Y了。可能只有在两款车上市了一段时间之后,随着订单量逐渐处于常态,到那时候我们才会看出两款车大致合理的市场占比。
中信分析师Yingbo Xu:我有两个问题。最近我们看到新闻报道称,小米在武汉的智能家电工厂已经“提前送电”,对此大家都很关心。随着小米智能家电工厂的投产和运营,刚刚卢总也提到了后续公司对IoT业务整体的产品规划。我的问题是,除了之前提到的产品规划之外,能否请管理层与我们分享一下,未来小米的智能家电工厂,可能还包括智能汽车工厂等等,这些智能工厂对公司的效率、盈利能力提升方面会有哪些帮助?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我们看到小米YU7全系列标配了激光雷达以及一系列的安全设备,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站在盈利能力的角度来看,这种标配是否会影响公司的定价策略和盈利能力?
卢伟冰:你的第一个问题似乎是关于制造平台的构建问题,我不知道我这样理解对不对。小米不仅有汽车工厂,我们还有手机工厂、家电工厂。从前端来看,这些可能是不同产品的工厂;但从后端来看,其实这就是我们小米如何构建整个智能制造平台的问题。
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是,在这三个工厂背后,其实很多东西都是共用的。举例来说,我们的小米澎湃OS系统,这个系统是我们智能制造的核心与灵魂,它是在产品之间共用的;再比如产品背后很多的核心供应商其实也是共用的;宏观上做工厂的逻辑方法论也几乎是一样的。我认为,小米在智能制造方面已经基本上“蹚”通了不同品类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面向未来,小米的智能制造平台不仅仅要在中国布局,还要在未来走向全球。对我们来说,我认为这条曲线我们已经走过了。
你的问题还提到了小米YU7。这次大家也看到了,我们的产品力很强:全系标配了激光雷达、全系都是长续航、全系都配备全景显示天际屏等等,产品力很强。
关于你提到的定价和盈利。因为目前产品的价格还没定下来,所以今天在这里我不方便和大家谈价格。但我想说的是,“产品的竞争力强”是核心。对于一个不强的产品力,你要是想有好的盈利能力,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盈利是个结果,它不能当做一个完善的目标去追求。
另外,如果产品力足够强,盈利性就不是问题。我们就以小米SU7为例。小米SU7在去年3月28日上市之后,到如今已经将近14个月了,大家看看今天市面上有哪一款产品是小米SU7的对手?一款都没有。我想大家也看到了这一点。曾经有无数的对手想要用各种手段与我们对打,但是事到如今,你会发现他们一个能打的都没有,很多产品的销量连SU7的十分之一,甚至5%都没有。
这就是事实。所以只要产品力强,就意味着没有对手;而没有对手就能保证你有定价权,从而保证合理的利润率。
高盛分析师Timothy Zhou: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公司的核心业务,手机和IoT。我的问题与公司的手机业务更相关。能否请管理层与我们分享一下,您对今年整体的手机行业,包括小米手机的出货量、价格等等有哪些展望?我们看到,在第一季度全球不同市场的手机大盘表现差异比较大,宏观的变量最近也比较多,管理层在手机业务上的策略有哪些变化?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小米汽车、AI以及其他的新业务。我们看到小米汽车的毛利率在一季度做到了23%以上。能否请管理层为我们拆解一下这背后的原因有哪些?管理层对接下来的毛利率有哪些展望?另外,如果看新业务的亏损的话,能否请管理层为我们分享一下,对于汽车、AI以及其他的新业务,比如公司对芯片的投入上,一季度公司对不同业务的投入分别处在怎样的水平?
卢伟冰:手机业务方面。从今年来看,大盘的增长应该和年初大家的预期有差距,尤其是中国市场。我们盘下来之后认为,今年中国的手机市场可能会有大概三个点的增长,因为中国市场有“国补”。过去大家可能对“国补”对大盘的带动可能过于乐观,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国补”似乎没有那么大的带动作用。但这其中的好处在于产品结构——中高端市场正在发生变化。从全球来看,我认为大盘增长也就是一到两个点,甚至可能会“不增长”或者“负增长”。现在我已经看到有些市场在负增长,像西欧市场就很明显,欧洲也在负增长。
对于小米来说,我们在策略上没有什么太大的调整。如果有微调的话,可能之前我们对量的成长速度会更关注一些,比如2024年相比2023年增长了2000多万。今年最初的时候,我们可能希望设定一些更高的增长目标。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或许我们可以适当放缓对销量的要求,而是更多地把关注放在产品结构的改善上。比如在西欧区,我们把过去很多超低端产品做了主动减量,甚至停了这些产品,从而改善当地市场的产品结构。我们在日本市场的策略也是如此,一些过去做的低端产品现在可能已经不需要再做了。我们要聚焦到中高端机上。包括在香港市场,我们现在正在香港开会。我们要把关注放到中高端机型上,适当地放弃一些超低端机。
去年我们的出货量接近1.7亿,今年我们希望能做到1.8亿。当你处在这样的量级上时,我认为“改善产品结构”会比“增加销量”更加重要。但是,对于一些新兴市场,比如非洲,小米只有13个点左右的市场占有率。我一直认为,按照小米今天的品牌力、产品力,在任何市场我们都具备做到20%以上市占率的潜力。这也就意味着,在一些新兴市场里,我们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因此,对于像非洲这样的新兴市场,我们目前还是坚持“规模优先”的基本策略。对于其他新兴市场的拓展,我们还是会秉持这样的策略。
但从整体上来看,我们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策略上的调整。
你的第二个问题有关汽车毛利率。到这个季度,我们一共披露了四个季度的汽车毛利率。去年的第二季度是我们首次披露汽车毛利率,第一次是15.4%,第二次是17.1%,第三次是20.4%,第四次是23.2%。这也就意味着,随着每个季度的变化,我们的毛利率也在稳步提升。
这背后的原因有几点。第一,我们的产品力很强。从小米SU7上市到现在,我们一次定价也没调。有的产品在上市之后,因为能力不行很快就会调价,这必然会影响产品毛利率;第二,我们有单款、爆款,这一定会带来非常好的成本优化。也就是说,大家在看量的时候,一定要看量下面单款产品的效率价值。你不能只看总量,否则你会发现有的产品有规模经济,有的产品没有规模经济。只有有单款、有爆款才可能会有规模经济。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在这方面做得也比较好;第三就是我们的效率。无论是公司内部的管理效率、费用率,还是我们的渠道效率都表现得很不错。在把新零售运用到汽车业务之后,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效率可能是传统汽车公司的两到三倍,这也就意味着,即使是同样的零售价格,如果在我们的渠道里,我们的成本就比别人低很多。
以上这几点相加起来才得到了如今这样的结果。反过来说,传统汽车行业里可能会有非常多的环节需要去优化和改善。我认为小米的这些数据可以给行业带来参考,帮助大家一起进步,这也是小米对整个产业的价值所在。
至于你提到的亏损金额,按照公司目前的披露方式来计算,本季度我们的新业务大概有5个亿的亏损。
林世伟:我补充几个数据。
大家也看到,在过去几个季度,我们的交付量是在一直提升的,从去年第二季度的27000台到第三季度的40000台,再到第四季度70000台,如今的第一季度我们已经交付了75000台车。从固定成本的摊分来看,我们的效率是越来越高的,这也对毛利率有所帮助。第二,刚才卢总也提到了,小米卖车已经进行了14个月,这中间我们没有降过价,也一直在推出各种权益,这也会帮助我们带动整体毛利率的上升。第三,第一季度小米SU7 Ultra也开始交付了,这也对毛利率会有一定的帮助。最后,我们的周边产品在上季度的收入也达到了5亿左右,这是我们自披露以来最高的其他收入。
我认为以上四个原因为公司的毛利率带来了一定帮助。
(持续更新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